核能发电为我们带来了便利配资行业四大巨头,但伴随而来的核废料问题也成了全球难以解决的难题。许多国家,如美国、日本、俄罗斯等,都在核废料处理上遇到了重重困难。然而,芬兰这个位于欧洲北部的小国,却成功地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永久性核废料处置场,走在了环保前沿。
那么,芬兰的这个永久核废料处置场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呢?为什么其他拥有核能的国家无法模仿芬兰,建立类似的处理场?
核废料根据其放射性强度分为低、中、高三类。高放射性废料的半衰期极长,持续释放有害辐射,危害极大。因此,如何妥善处理核废料已经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。
展开剩余79%核电厂产生的废料通常会暂时存放在一个叫硼水池的容器中,这个池子可以存放核电厂十年产生的废料。然而,硼水池毕竟有容量限制,而且长期存放在地面上的废料就像潜在的危险火山,随时可能带来安全隐患。因此,这些废料最终还需被转移到地下的永久处置场中。
在国际上,有一种处理核废料的常见方法:将固体或液体废料先进行玻璃固化,再将其装入金属桶中。这些桶会被运送到地下深处,与人类居住区保持安全距离。比如,有一个方案是将废料存放在深达4000米的海底,但由于技术限制和污染风险,目前只有俄罗斯在使用这一方法。
另一种方案则是将废料埋藏在地下四五百米的地方。在芬兰西海岸的奥尔基卢奥托岛,建有一个名为“翁卡洛”的永久核废料掩埋库,深达400多米。自2005年动工以来,这个项目已经有了长达5公里的隧道和三座供工作人员出入的立井。如果一切顺利,这个隧道最终将延伸至32公里长,成千上万的核废料将在这里安全存放数千年、甚至十万年。
芬兰的这个核废料处置场具有巨大的潜力。项目设计时,相关人员充分考虑了地震、冰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,计划让废料在地下安全存放十万年之久。对人类文明而言,这样的保存周期几乎可以被视为“永恒”。
芬兰的地理环境为这个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。该地区的麻岩基岩非常稳定,有助于维持低温、低湿的地下环境。此外,为了确保核废料的安全,每个装有废料的铜罐周围都会加上膨润土作为缓冲材料,即使发生地震或地壳运动,罐体也不会受到破坏,水汽也难以渗入。通过这些层层保护,地下水渗透废料的过程可能需要几百万年,而在这段时间内,废料内部的放射性物质早已衰变,不再对环境造成危害。
此外,芬兰这个地下处置场的位置十分便利。处置场附近不到3.2公里的地方就有两座核电站,因此废料运输不再是一个困难的任务。
尽管如此,为什么只有芬兰能够顺利建造这样的核废料处置场,而其他国家却面临着重重阻力呢?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核废料生产国,早在1983年就计划建造永久核废料处置场。选址在内华达州的尤卡山,但由于当地居民和政治反对,计划最终被叫停。俄罗斯的情况也相似,尽管早在1995年就开始了研究,但进展缓慢。而日本则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来接收高放射性核废料。曾计划在佐贺县玄海町进行核废料储存,但由于地下煤炭资源丰富,计划又被迫搁置。即使全国范围内有七成土地适合存储核废料,但地方政府和民众的反对使得选址工作进展缓慢。
相比之下,芬兰在建设地下核废料处置场的过程中,尽管投资巨大,但在当地并未遇到强烈的反对声音。虽然一些居民担心核废料可能影响日常生活,但最终,在两百人的议会投票中,159人支持建设该项目。
芬兰居民的包容心态以及对核废料处理的共识,使得芬兰成为全球首个成功建设永久核废料处置场的国家。预计这个设施将在2024年正式投入使用,虽然我们无法预测废料能否在地下保存十万年,但设计人员的努力希望能够实现这一目标。未来的子孙后代看到警示标志时,也能知道核废料的潜在危害,避免不慎接触。
芬兰的这一项目,为全球核废料处理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示范,也为环保和安全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